2015年7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以154票赞成,0票反对,1票弃权高票通过了《国家安全法》,该法将自公布之日起正式生效。
新《国家安全法》共七章,对维护国家安全的任务与职责,国家安全制度,国家安全保障,公民、组织的义务和权利等方面进行了规定。对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海外利益安全等11个领域的国家安全任务进行了法律明确,"国家安全"即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
对于公民和组织而言,支持、协助国家安全工作的行为受法律保护。在义务方面,公民和组织应当履行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关于国家安全的有关规定;及时报告危害国家安全活动的线索;保守所知悉的国家秘密。
为提升全社会的国家安全意识,新《国家安全法》将每年4月15日定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活动。
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中,国家安全与每个人是息息相关的。习近平强调,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这里面包括了两层含义:维护国家安全,是为了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国家安全,也需要发挥每个公民的力量,打一场"人民战争"。
前一层意思很好理解,主要说的是整体和个体的安全性关系。古语有云: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可见,维护国家安全,没有"局外人",每个人都应该参与其中,贡献一份力量。那么,作为一个大学生,具体应该怎么做?主要就是坚持底线意识和责任意识,明辨权利边界,承担起公民义务。对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有专门的章节介绍,公民一方面不能以一己私利危害国家安全,另一方面要为国家安全工作提供必要的配合,因支持、协助国家安全工作,个体的利益受到威胁时可以向国家寻求保护。这些权利和义务都是很具体而且看得见、摸得着的,可根据不同的情形进行细化。
进一步加强实施国家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一是要进一步加强高校国家安全教育工作的领导,全力构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体制机制;二是要全面依法推进高校国家安全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程,切实增强广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三是要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在履行国家安全的法定义务;四是要进一步加强校园安全防护和安全管理,切实筑牢国家安全的坚实基础;五是广泛宣传教育,营造重视和加强国家安全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