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下午3时,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金沙js9线路中心行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结束后金沙js9线路中心行“部长通道”采访活动,应急管理部部长王祥喜接受采访。

国家机构改革是今年“两会”的一个热点,应急管理部是上一轮机构改革新组建的部门,五年来,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请问王部长,您如何看待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带来的变化呢?谢谢。
谢谢这位记者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关心。应急管理部组建以来要说带来的变化,我先讲两组数据。一是安全生产事故逐年下降,去年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和2017年相比下降46.9%。二是2018年以来各种自然灾害年均因灾死亡和失踪人数,和前五年的均值相比下降54.3%,可以说成效非常明显。 上一轮机构改革组建应急管理部,增强了对应急管理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经过五年的实践,我感到有几个变化: 第一,实现了全灾种的统筹应对。构建大安全、大应急的框架体系,改变了过去长期以来“九龙治水”、各灾各管的模式,形成了统筹管理、统分结合的新机制。通过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统”的综合作用,也充分发挥各个部门专业优势,齐抓共管、共同应对。 第二,实现了全过程的统一管理。过去发生事故、发生灾害以后都是第一时间去救援,但往往重救轻防。现在是“防、抗、救”相结合,应急管理部门事前推动风险防范、应急准备,事中第一时间到现场调度、抢险救援,事后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开展事故调查,并且督促整改提升,这样更加有效地实现了统一调度、协调有序、行动高效。 第三,实现了全天候的积极防范。防灾减灾救灾行动更加高效,过去发生灾害以后,也是紧急行动。现在我们根据风险研判,提前开展应急演练,同时提前预置救援力量,包括物资储备,这样做到“风雨未来人先到,救援抢在成灾前”。 第四,实现了全力量的有效协调。五年来,应急救援能力大大增强,国家消防救援队伍是我们应急救援的国家队、主力军,现在承担着全灾种应急救援任务,关键时刻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难,也给人民以力量。同时,积极发挥国企、社会力量作用有序参与应急救援。在大灾的时候,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也是我们的坚强后盾。 所以说改革带来了积极的变化,下一步我们将坚定不移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继续深化改革,不断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工作新局面。谢谢。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我们感到这是对公共安全治理模式的整体重构,请问王部长,应急管理部考虑从哪些方面推进?谢谢。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这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部署,就是要坚决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做到关口前移,宁可十防九空,也不可万一失防。我们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一是要源头防控。任何事故都可以溯源,所以抓源头是最根本的、最有效的,也是管长远的。去年我们组织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下一步我们将充分运用好这次普查的成果,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服务重大工程建设,服务各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引导城镇人口、基础设施、主导产业,向一些比较安全的地方布局。项目建设、设施建设,要从源头上把好安全准入关。 二是要常态管控。坚持不懈、常抓不懈,严格监督、严格管理,及时消除事故隐患,同时对自然灾害要及时组织会商研判,根据不同阶段、不同特点动态研判,这样有针对性地制定一些防范措施。 三是要监测预警。要加大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建立健全灾害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全国自然灾害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同时对矿山、危化品这些高危行业建立风险监测“一张网”,对人员密集场所推广、运用智慧消防,等等。就是要做到风险早识别、早研判,提高预报、预警能力。 四是要工程治理。工程建设可以加强备灾防灾能力和安全能力。对安全工程要舍得花钱,舍得下工夫,对一些重要的设施、重要的工程,要提升安全等级、安全标准。比如一些重要的工程,可以按五十年一遇、甚至百年一遇的设防标准来建设。自然灾害防治,国家有九项重点工程,这个要加快推进。再就是推广一批安防工程,还要推动智慧矿山建设,推动老旧危化品设备设施、城市老旧管网改造升级等等,通过技改或者工程建设提升本质安全水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