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时代”的社会心态

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布时间:2013-10-29浏览次数:0

深聚焦·关注"微时代"的社会心态(一)"微时代"的欣喜与焦虑什么是微时代?先不管学界究竟怎样定义,单看看我们的生活,当阅读、传播、购物,乃至情感交流都仅仅通过百余字就能够实现,你就会发现,一个时代真的来了。

"微时代"的到来,不仅带来了互联网的新形态、媒体传播的新格局,也让我们每个处于这个时代的人,被裹挟着,潜移默化地改变了生活的方式、思维的方式,以及整个社会的心态。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预言了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地被电视重新定义,但他却未能预言到当下这个时代会被一个叫做"微"的技术所转动。

当"微博"、"微信"、"微电影"、"微营销"实实在在地影响我们的生活,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在被重新定义。受众的眼球,已经围绕新技术而改变。

当然,这份改变,带来了欣喜,也带来了焦虑。

如今对很多人来说,微博和微信就像阳光、空气和水一样,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要素。

"你开微博了吗?互粉吧!""你有微信吗?加我吧!"正逐步替代"吃了吗?""天气不错!"等中国人传统的问候方式,成为陌生人初次见面的寒暄用语。

微博、微信等应用软件的普及极大地推动了信息获取和社交行为的便捷,它们共同构成了"微时代"信息获取和新型社交的巨大场域。人们惊喜地发现,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别人的粉丝并拥有自己的粉丝,每个人都可以平等地与明星大腕对话、调侃。突然之间,我们发现,以小人物的微形态和微行动低调地呈现自我,发出声音,这样的呈现和声音最终竟然也可以凝结成巨大的力量。

于是,尽情地发声、尽情地表达、尽情地宣泄,尽情地彰显自我,成了"微时代"到来之际必然的狂欢。可让人始料未及的是,欣喜与狂欢竟是短暂的,接踵而至的,是更多的集体性焦虑。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你在我面前,却在玩手机。"对"微博控"、"微信控"们来说,以移动终端为载体的信息获取和社交软件似乎为每一个当下提供了更有趣、更神秘的"别处",而活在当下、专注眼前,则逐渐成为一件极奢侈的事。

"微博控"、"微信控"们渴望表达,渴望社交,却又漠视现实社交场合中的信息交换和情感交流,反而对网络社会寄予厚望,仿佛一分钟不刷微博就会与时代脱节,一分钟不看微信就会与朋友生疏。更有甚者,将微博、微信"粉丝"的数量视作自己社交能力的体现,这种将社交"圈子"作为虚荣心筹码的心态旋即催生了"粉丝"交易的巨大市场。

但有趣的是,一方面,网络世界中泛滥的各种资讯被切割成无数个细小的片断,使得资讯呈现出碎片化、浅表化、情绪化的特点,让完整的表述、逻辑性的思考和客观的判断难以实现;另一方面,每一个在"微时代"网络世界中呈现的个体也是由无数个碎片拼凑起来的,不论是微博的140个字还是微信中的聊天及"朋友圈"的状态描述,都经过了带有选择性和情绪化的加工,这使得以微博、微信等为载体的表达和认知只能在重重包装和多次塑造下进行。这种认知和社交上的片面化、模糊化在带来一定"审美"效应的同时,也在认知和社交心理上带来了强烈的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使得"微博控"、"微信控"们在心理上长期处于"居无定所"的漂泊状态、焦虑状态。

与此同时,还有一些人的焦虑呈现为"刚烈的拒绝"拒绝微博,坚持传统阅读和表达;拒绝微信,固守传统社交方式。由于对"信息密集"和"被动社交"的恐惧,让他们对"微时代"的种种新技术充满抵触,而当周围的人都对"微世界"里的名人和话题津津乐道时,当饭局上的人们都拿着手机"生活在别处"时,他们也深深感到自己被边缘化。对他们来说,是否向"微时代"妥协,成为一个哈姆雷特式的问题。

还有一种更为强烈的焦虑,表现为"逃遁"。所谓"微遁族",指的是一类使用微信的人群,他们或主动、或被动地加入了一些"群",一方面他们渴望并享受被拉进"群"里带来的集体认同感,另一方面又害怕被海量的无用信息所困,更担心退群造成的自动边缘化。"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恰到好处地说出了他们的茫然无措。

很多人都有的体会身体的任何一个器官正常运转时,我们是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的,但当某个器官发生病变时,不适感造成的"存在感"就会变得异常明显。人类社会几千年来都自然得几乎被视为无物的认知和社交过程,在"微时代"正体验着这种不快的"存在感"信息获取看似更加便捷,实则有效率更低;人际关系看似更加粘稠,实则愈发疏离......一些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如今真的成了问题。

"微时代"的我们,更忙碌了,却也更空虚了;朋友更多了,却也更孤独了。

值得注意的变化是,2012年二季度到四季度,新浪微博的用户活跃度下降了近40%;腾讯2013年一季度财报也显示,腾讯微博的日均活跃账户已经从8700万的最高点下降到8100万。微信公众账号"滤镜菲林"的一项调查显示,许多微博用户"以前一天花3个小时刷微博,现在只是睡前刷刷"。

这或许是一个信号更多人开始从"广场式"的微博平台向"熟人社会"为主的"微信平台"转移。喜新厌旧是互联网的"原罪",微博诞生仅4年,便已经被预言"微博已死",这一方面被解读为"人们不再满足140字的喧嚣,而是选择更加沉稳和理性";一方面也被解读为更多人开始回归传统信息获取和社交方式,而这些传统的方式能给人内心更多的安全感。

新技术或将改变载体,但对宁静生活的渴望,和对纯粹思想的追求,却是永恒的。

深聚焦·关注"微时代"的社会心态(二)"微时代"的理性与盲从任何一种盲从心态的表现形式,都有来自现实社会的深层原因,而"微时代"自身所具有的碎片化、浅表化、极端化表达等特点,则将这种心态进一步放大。

"To be or not to be",这句《哈姆雷特》中的经典独白,揭示了选择的艰难。生活中,我们也无时无刻不面临这样的选择。

尤其是当面对形形色色的外界信息和扑面而来的各方观点时,是保持独立的甄别与警醒,还是随波逐流、成为某种观点的扩音器,也是许多人每天面临的纠结。

邻国核泄漏引发蔓延全国的抢盐潮,"世界末日"的说法让一些人捐出了全部家产,被"生虫"说"陷害"的柑橘、为"皮革"说连累的国产乳制品......轻信与盲从,让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这一宗宗事件折射出的,不仅仅是转型期公众内心普遍存在的焦虑与恐慌,还有进入"微时代"之后,微博、微信等新型传播载体促成的自媒体传播力膨胀。

于是,一个问题应运而生:在"微时代",我们如何保持理性,避免盲从?

微时代,在看似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开放式话语平台上,并非每个人的声音都具有同等的辐射力,也并非每个人的话语权都绝对公平。

一个特殊的群体必须被提及——"意见领袖"。他们是这个特殊的时代塑造出的一批具有极强话语传播力的偶像,与过去几十年中国社会出现的道德楷模和娱乐明星不同,他们在互联网世界里掌握的最有效的通行证是他们的话语方式。

根据传播学上的"二级传播"假设,新闻事件不会直接作用于公众,而是由一些民间专家先行做出解读,形成价值判断,再传递给公众的。网络舆论看似亿万网民在发声,但核心环节是这些"意见领袖"在设置议程、掌握话语权。

美国的微博客Twitter(推特)统计,2万名精英用户,只占注册用户的0.05%,却吸引了一半的注意力。中国的情形同样如此,根据新浪微博的统计,在看似复杂、多元的微博舆论场中,实际能操控微博舆论导向的仅是300余个微博"意见领袖",他们的意见和倾向主导着微博舆论。

微时代的用户结构也使得"微传播"的盲从表达进一步成为可能。《2013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显示,在3亿多的微博用户中,1039岁用户总访问次数占81.68%,高中学历以下用户占74.88%,月收入5000元以下的则占到92.2%,其中无收入群体人数最多,达到9183.5万人。学历低、年龄低、收入低,这些特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微博用户们所拥有的价值观的不稳定性。

于是我们看到,由于"意见领袖"们的不断发声,由于微时代特殊的传播特性,加之用户结构的特殊性,使得一方面,话语的绝对影响力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在舆论走向上形成了单向度的流动,另一方面,也让盲从心态和行为成为"微时代"一股不容忽视的潜流,并进一步成为导致围绕一些事件的舆论走向偏激化和极端化的主要原因。

当盲从心态持续扩大,便为一轮又一轮网络谣言在"微时代"的滋长提供了沃土。

据人民网舆情监测中心统计,20121月至20131月的100件热点舆情案例中,事件中出现谣言的比例超过1/3。一些网上流传的谣言甚至对社会生活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最为突出的一个案例就是20123月的"军车进京、北京出事"谣言。

谣言的大量存在也带来了另一个负作用——太多的不可信造成了网民的习惯性质疑,而这种貌似理智的质疑,却往往陷入另一种形式的盲从。这表现为,在对各种社会关注度较高的事件真相面前,仿佛怀疑比相信更有见地,解构比建构更有气势。但事实上,这种所谓的理智往往是在助推另一种盲从的潮流,进而汇聚成一种以"反谣言"姿态而存在的真谣言。这其中,公众对击毙周克华是否真实的质疑可以作为一个典型案例。

尤其是当微信的发展势头大大压过了微博,成为信息传播的另一种有效途径之后,微信只在作为熟人社会的微信群和朋友圈内有限传播的特殊属性,使得人们在对信息进行二次传播的时候,进一步放松了心理戒备和理性筛选,这也进一步助推了不实信息的快速传播。

那么,虚假与盲从,折射出的究竟是什么?

研究者分析指出,不管以哪种网络平台为传播渠道的"微时代"谣言,根本上体现的是民众内心深处的担忧和恐慌。大多数谣言背后并无显著恶意动机。谣言之所以得以生成和传播,在于它们所体现出的价值判断往往暗合了许多人对当前社会现状的认知,从而使得谣言的说服力有时候比真相更加强大。

总体来说,任何一种盲从心态的表现形式,都有来自现实社会的深层原因,而"微时代"自身所具有的碎片化、浅表化、极端化表达等特点,则将这种心态进一步放大。

"微时代"的种种与生俱来的特质或许是无从改变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带有残缺的表达和接收方式的难以改变,以及这种表达和接收方式所传递的观点和思想痼疾的难以改变。但这并不意味着随波逐流和盲从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因此,如何进一步促进信息公开、积极回应社会诉求、提高社会管理能力,仍是当前必须大力研究的课题。

深聚焦·关注"微时代"的社会心态()"微时代"的偏激与极化

法律执行不严、法治不彰导致不信任感加剧,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综合改革滞后,官员腐败、法律执行不到位损害群众利益,部分社会成员自身素质低下、道德滑坡严重等因素,都是造成偏执情绪激增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微时代"的匿名表达和碎片化书写,也成为情绪极化的助推器。

"微时代"的成熟期还远没有到来。随着技术平台的不断革新,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利用全新的媒介形态表达立场,甚至进行观点的对抗和博弈。但如何在满足个体自由表达的同时,引导"微而不恶",仍是"微时代"的重大课题。

日渐严重的偏激与极化现象,就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微博上有个段子,来自德国的留学生雷克在中国的微博上发现了大量负面情绪和过激言论,试图进一步探讨现象背后的现实问题。他在微博上金沙js9线路中心了一个例子:"我说中国还有些不完美,就被骂个'臭老外'。我说中国发展的方向是对的,就被骂个'洋五毛'。我说在家里换了个灯泡而已,被骂个'没内涵的傻瓜'。"

生活中,人们将这样的说话方式叫做"抬杠"或"挑刺儿",而在"微时代"的网络话语空间,这样的表达背后,其实是一种已经蔓延开来的偏执与偏激,一种强烈的社会负面情绪。

几天前,一篇《法治社会不容"微博先审判"》的文章引发关注,该文针对网络上对李天一案的围观提出委婉的点评,强调法治的程序性,提醒公众不能用偏激的观点去施压,甚至"绑架"法律的正当程序。提醒是必要的,以之前的李启铭案为例,一句"我爸是李刚"引发爆点,网上一边倒地攻击李启铭,甚至要"拉出去活埋"。随着事件发展,偏执不断升级,"李刚有多处房产"、"李启铭将只判有期徒刑3年,监外执行"等声音在网上传播。即便在法院判决公布后,愤怒的情绪依然没有平息。耐人寻味的是,在观点传播的过程中,很少有人质疑"我爸是李刚"、"李启铭监外执行"的真实性,即使这些声音曾出现过,但很快被群体性的偏激盖过,被压到舆论漩涡的底端,直至完全消失。

为什么会这样?显然,法律执行不严、法治不彰导致不信任感加剧,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综合改革滞后,官员腐败、法律执行不到位损害群众利益,部分社会成员自身素质低下、道德滑坡严重等因素,都是造成偏执情绪激增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微时代"的匿名表达和碎片化书写,也成为情绪极化的助推器。"强化论点而缺少论证,往往需要情绪化的语言打动人而不需要理性的讨论,尤其匿名者更无须承担任何责任。这造成微博里骂声一片,客观、理性的意见往往受到忽视或蔑视。这就使得网上的言论趋于不同的极端,而复杂的观点难以展开。于是,扣帽子多于讨论、骂人多于说问题,此现象有蔓延趋势。"学者们谈及的极端表达,揭示出从偏执演化为"极化"后的危害。

药家鑫案一审判决前后,"药渣"、"脑残"等极端攻击性话语频频出现,之后不久,"药家鑫为富二代"的言论更是激起网民的"仇富"心理,"该杀"之声犹如海啸。如果说网民的这种反应尚可理解的话,那么,接下来的网民对于两位学者观点的反应就体现出了群体极化表达的可怕。

中国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在评论案件时说,"由于平时情绪不好时会用手指砸钢琴键盘来发泄,药家鑫连扎受害人八刀,是他的一个习惯性机械动作。"一席话引发"群情激愤","我不知道,把刀从包里掏出来,又算什么习惯性动作?我诅咒李玫瑾这样的专家不得好死!"与此同时,另一位学者的评论,"他长的是典型的杀人犯的那种面孔,一看就知道是罪该万死的人。杀人犯长的都这样......"却引来追捧无数,网友评价:"那叫一个骂得漂亮,骂得酣畅淋漓。"

"群体极化"的观点最早由芝加哥大学法学教授桑斯坦提出。这种观点指出"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该观点揭示出"如果群体中大多数人倾向于谨慎,那么经过讨论之后的群体意见会更为谨慎;如果群体中大多数人倾向于冒险,那么经过讨论之后的群体意见会更趋于冒险"的可能性。

当然,并非所有议题都会引发群体极化,只有当事件的某个方面触及社会情绪的"引爆点",才会引起网民的集体围观与发声。那么,究竟什么会触及"引爆点"呢?

在人民网舆情监测系统选取的20121月至20131月的100件热点舆情案例中,社会民生类舆情事件占28%,反腐倡廉类舆情事件占23%,社会安全类舆情事件占12%。值得重视的是,以前引发"爆点"的往往是触及民族情绪、违背社会伦理纲常的事件,但近年来,"仇官"、"仇富"渐渐成为新的"导火索"。

当然,偏激也罢,群体极化也罢,并非绝无益处。由于"微时代"网络的匿名传播特性,以及群体表达的内心安全感,使得公众可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民间舆论对事件的不断关注和推进,某种程度上也会给相关职能部门施压,推动事件得以公正处理。但值得注意的是,必须避免偏激和极化引发的"多数人的暴政"以及从网上的群体极化演变为现实中的极端恶性事件,否则,网络监督的优势就会转变为对社会正常秩序的伤害,带来负面效应。

因此,预防过度偏执与极化,意见领袖应理性发声,与此同时,主流媒体应尽早介入事件报道,增强实效性与可信性。当然,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公正执法,维护社会健康的公共秩序更是根本之道。

近期出现舆论情绪极化表现的部分网络事件

522,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7个乡镇的中小学生,在食用学生"营养餐"后,出现疑似食物中毒症状。一名网民提问"能收集10万个滚吗"之后,集中向一个明确却偏激的方向发展——要求地方政府一把手为此事下台。也有少数网民疑惑地发问:"问题到底出在政府身上,还是牛奶供应商身上?"据中国青年报记者调查,实际上,大通县的"营养餐"早已市场化。但正是在我国社会转型期中,政府和市场边界的模糊、市场招标环节的不够透明,导致了民众对"官商勾结"的痛恨。这使得此次营养餐事件中,网络民意忘记了法律和事实的准绳,轻易对涉事政府作出了"有罪推定"。

7月份网上暴戾气氛上升。冀中星首都机场自爆案,精神病患者在北京朝阳大悦城、马连道家乐福砍人,四川宜宾精神病砍人,广西男子挥刀砍死计生干部......这一系列突发事件在互联网上大量吸引眼球的背后,都是血淋淋的伤亡数字,严重危害了公共利益和安全。互联网上却一度出现为肇事者摇旗呐喊的声音,使得舆论中对正确价值观和社会心态产生的扭曲,部分公众单纯把厌恶政府和滥杀无辜的行为简单画等号,这都是舆论场偏离的重要表现。

83,湖北武汉中山大道佳丽广场后面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十多名赤膊男子披麻戴孝,用门板抬着一具"尸体"在此示威,宣称城管打死人了,还将江汉城管某执法队门牌给取了下来。信息迅速传入网络后,有很多网民表达了支持,说这是"弱者的武器!""小贩走投无路的结果",网络上再次一边倒地抨击当地城管,要求查办,其中不乏讽刺攻击之言。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出乎网友的预料,这竟是一起为了吸引眼球的"诈尸"事件,被打者并没有死亡,他对城管执法方式不满,召集亲朋策划了此次"城管打死人事件",策划者在佳丽广场侧面躺了数小时后,因耐不住天气炎热,又"复活"了。

(内容由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提供)

深聚焦·关注"微时代"的社会心态(四)微时代的张扬与喧嚣剑走偏锋的出名策略,以及网民对所谓"名人"的关注,本质上反映出当前许多人精神生活空虚、社会心态浮躁的特点。社会转型期高速发展造成的经济发展先行、文化发展相对滞后,在很大程度上给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带来了空白地带,而高强度、高压力的生活,又进一步滋长了精神的空白和文化的贫乏。

同以往相比,"微时代"提供了一种新鲜的可能,将大缩小、将小放大。前者指的是微博、微信等应用软件的普及极大地推动了信息获取和社交行为的便捷,身份、地域、阶层的界限被淡化与模糊,世界变得很小。后者指的是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领袖坐拥众多粉丝的追捧,他们的一言一行,往往会逾越私人领域的界限,辐射至更广泛的公共空间,甚至影响部分公众的思维模式和言行金沙js9线路中心止,一个人的声音会被无限放大。

看起来如魔术般的可能,却带来了一个严峻的挑战——如何在个性被充分张扬的"微时代",杜绝过度的张狂与喧嚣。

相信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微时代"的光怪陆离:很多人在网上一夜成名,还有更多的人追逐在一夜成名的"左道旁门",网络对骂越来越多,一些网络对战升级为"网络约架",最终演绎为现实中的大打出手,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一些网络"大咖"们的争论,往往门槛不高,很多论战的理由,如"木质佛像究竟能不能烧起来",听起来多少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起初略显无厘头的论战,会吸引越来越多的"无关人等",最终,呈现出一派网络论战的"狂欢效应"。

缘何如此?细细想来,"微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自媒体,公共空间表达的闸口一旦放开,语言和观点的泛滥势必如同洪水一般袭来。在广袤的话语平台上,谁的声音最响,谁的传播力最强,谁的影响力最大,就成了一门许多人致力研究的学问。于是,在"微时代"的各个公共平台上,通过各种方式,八仙过海般寻求出名捷径的"名人"不断出现,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将网络作为自我"营销"与博取关注的重要渠道。于是,光怪陆离的舆论生态便成为"微时代"的重要景观。

金沙js9线路中心个例子来看,打开搜索引擎,"如何利用微博一夜成名"已成为热门词条,答曰"在地震时你说'活该'就能火,要不就是张国荣复活什么的,多评论别人的就好。"一问一答间,真实地折射出"微时代"有关成名的怪心态、坏心态。其实,网友们归纳的所谓成名"技巧",无外乎是将所谓"个性"张扬至极致。这一点,从网络红人"留几手"的走红轨迹上得以印证,虐骂的点评、调侃的语气,甚至不乏难以入耳的语言暴力和人身攻击,造就了一个迅速走红的"网络领袖"......凡此种种,都为博得所谓个性张扬与社会关注度。

其实,这些剑走偏锋的出名策略,以及网民对这些"名人"的关注,本质上反映出当前许多人精神生活空虚、社会心态浮躁的特点。社会转型期高速发展造成的经济发展先行、文化发展相对滞后,在很大程度上给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带来了空白地带,而高强度、高压力的生活,又进一步滋长了精神的空白和文化的贫乏。

当然,微时代的喧嚣,有的不仅仅是为了成名那么简单。去年年初,知名博主麦田发表了一篇《人造韩寒》的博文。文中称韩寒的成功是其父韩仁均和出版人路金波"人造"和"包装"的结果,还称韩寒当年在新概念大赛中的获奖作品为其父代写。该文在微博上掀起轩然大波,包括出版人路金波等人都搅入论战,一片蒸腾和喧哗过后,事件最终以一封道歉信不了了之,在公众的意犹未尽与混沌懵懂之间,几位主角受益良多,有的图书销量一路飘红,有的迅速成为"网络红人"。这场论争,到底是为捍卫真相的正义之战,还是高端的网络营销,个中真相,怕是已无法弄清,自然,也已不再重要。

如此论战,无论背后原因为何,只要不伤及无辜倒也算无害,可一些"意见领袖"的网络论战发展到网络约架,最后上升至真实世界的大打出手,就有待商榷了。随便列数几例,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约架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川籍女记者周燕(网名"此是燕云")约战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吴法天(网名)、《非你莫属》BOSS团成员连日粗口约架李开复,称 "谁不来谁不是人,有种就一定来!"如此约架,让本应有理有节的理性辩论,演变成充满戾气的肢体冲突,让本应百家争鸣的网络空间,成为因立场不同而互不相容的"仇敌"。所谓知识分子的斯文和行为伦理、公共舆论场域的"底线"和理性,荡然无存。

有人说"微时代"是贩卖观点的时代。的确,意见领袖是这个时代最大的受益群体之一,他们在公共话语空间的影响力毋庸置疑。这些意见领袖中,一批所谓"公共知识分子"尤为引人关注。他们在对公共事件和社会热点的关注中,往往被网民视作公众诉求的代表,因而在网络世界享有颇高的社会声誉和威望。这些产生自网络世界的声誉和威望,也往往辐射到现实社会的生活,带来各种社会关注度和衍生而来的经济效益。于是乎,"公共知识分子"的发声与现实世界中的利益搅和在一起,经济利益的驱动力越来越成为"出名"的推动力,而随着网络世界与现实社会的黏度越来越高,整个社会的文化风气便呈现出日益复杂的趋势。

固然,张扬个性并没有错,但是,如何让张扬不沦为"张狂",如何引导网络舆论更加理性平和,对于"微时代"的每一位"意见领袖"和每一位普通网民而言,都责无旁贷。

链接

近期企图通过炒作利用网络成名的部分案例

81,微博网友@落雨剑爆料称"清洁工中暑,小女孩撑伞"照片为摆拍,称"编造导演制造新闻摆拍现场,数百路人见证"。事后,媒体找到了照片中的环卫工和"小女孩撑伞"事件的策划者,证实了这个"充满爱心"的炒作事件。策划者称自己炒作是为了出名,如果不是网友拍照片传上网,这将是一个很好的创意;而环卫工则称自己是被利用。

●去年,北京市朝阳公园附近因发生了多起约架事件,被网友戏称为"约架圣地"。201276,微博名人、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吴法天"与女记者周燕因"钼铜项目是否会污染环境"的话题争议导致矛盾,双方在北京朝阳公园南门甚至一度发生肢体冲突。714,某酒店销售总监"陈中"和导演"高军"约架,因地点通知失误未发生直接冲突。715,某网络推手与一模特在南门约架,模特未出现,至今仍在对骂。

●不久前,名为"潘曦103"的网友发布了一条名为"范冰冰请你给我道歉"的微博,文中声称:"我是曾给范冰冰写过情书的潘曦。今天我想通过这个平台,让范冰冰给我道歉,亲口告诉我有没有希望,我不想把自己耗下去。"博主更是在微博中将一条极端言论置顶:"如果十天之内范冰冰没有答复我,那请大家记住第十一天就是我的忌日。"微博一出,立刻引发网友强势围观。该微博引发网友跟风,掀起了用"请你给我道歉"向偶像表白的风潮,许多微博"大V"也加入其中。

68,某社区出现了题为《滨州市民意外电死外星人 并冷冻在自己冰柜中》的帖子,称滨州市民李某3个月前在黄河边上看到"一个不明飞行物悬挂在黄河滩边上,还依次下来五个'外星人'",其中有一个"外星人"被李某铺设的电网电倒在地。他发现被电倒在地的"外星人"死了,随之用车上的被子将它包起来带回了仓库,放入冰柜中。事发第二天他向当地警方报警。611,李某因涉嫌虚构事实、扰乱正常社会秩序,被处行政拘留5天的处罚。

(以上内容由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提供)

深聚焦·关注"微时代"的社会心态(五)"微时代"的底线与自觉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不仅是信息生成方式、信息传播方式、信息获取方式、社会交往方式的变革,它的变革力已经直接渗透到公众的社会生活与思维方式,潜移默化间对整个社会机能进行重构。

在"微时代",网络与现实两个舆论场的分野一直与微博、微信的发展相伴而行。"看十分钟的微博,要看一个星期的《新闻联播》才能缓过劲儿来",网民的戏谑调侃生动地道出两个舆论场间的巨大"温差"。

的确,负面情绪、群体愤怒、谣言风波、哗众取宠......乱象丛生的网络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就像一个社会情绪的"高压锅",任何一个舆论事件都可能将它引爆,并在现实社会中酿成严重后果。

事实上,两个舆论场的分野还不足以说明"微时代"的网络世界所具有的巨大辐射力。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不仅是信息生成方式、信息传播方式、信息获取方式、社会交往方式的变革,它的变革力已经直接渗透到公众的社会生活与思维方式,潜移默化间对整个社会机能进行重构。"微时代"网络空间的思维方式、社交方式、情绪色彩,已经蔓延至现实社会本身,任何原本活跃于"线上"的群体情绪,都可能转变为"线下"的群体事件;任何原本在"线上"振臂高呼的网络名人,都可能在"线下"赢取现实利益。渐渐地,网络世界已在某种程度上绑架了现实社会,并逐渐成为整个社会情绪和舆论潮流产生裂变的核心。

"微时代"对社会的改造力何以如此巨大?以技术革命为载体的传播方式变革自然首当其冲。技术革命带来的不仅是传播载体的革新与传播方式的革新,它还不可避免地作用于内容生产乃至思维方式,使整个社会内容生产的上游环节发生巨变。

具体来说,"微时代"碎片化的表达方式呈现出简单化、浅表化、平面化的特点,这一方面决定了深刻的思想和复杂问题的论述无法展开,一方面导致了具有煽动性的极端言论更易吸引眼球,从而使大量极端言论的产生和传播获得可能。而与此同时,匿名表达与匿名传播又进一步助推了这种偏激情绪蔓延的可能性,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所说的"群体是个无名氏,因此不必承担责任",在"微时代"得到了有力的印证。而这一切,则恰恰说明了"微时代"的网络空间其实难以避免地具有某些与生俱来的"基因缺陷"。

但问题在于,为什么网络世界的"气候"会逐渐蔓延到现实社会,对现实社会的舆论环境、社会生活进行有力的撕裂,甚至反过来在某种程度上控制现实社会公众情绪和舆论生态的发展?

诚然,现实社会本身的诸多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管理和文化发展的滞后也在一系列现象和事件中体现出来。这种发展过程中的"甩尾"现象,为文化失范和社会心理失衡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法律执行不严、法治不彰、社会综合改革滞后、官员腐败、社会公共价值取向缺失......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了社会公众的心理安全感缺失,而文化发展滞后、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应不足,则又在另一方面造成了社会精神生活层面的大量空白地带。空虚、焦虑、浮躁、偏执、暴戾、道德滑坡......一系列负面情绪和不良心态应运而生。

社会现实的诸多困境,加之新的传播方式的放大和助推,使舆论环境日趋复杂,社会心态和社会情绪也越来越呈现出不健康的状态。应当正视的是,对于一部分别有用心的人来说,这种社会心态与社会情绪带来的社会舆论的复杂性,恰恰为他们提供了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目的的可乘之机。网民的空虚、盲从、偏激、易怒的心理特征,为他们制造和传播谣言、制造舆论事件,进而实现对现实社会发展进行恶性影响与干扰提供了机会。由"线上"情绪转至"线下"事件的社会舆论事件和群体事件频繁发生,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全社会的信任度日益下滑,共同价值观的形成愈发艰难,社会体系对负面情绪的承载力屡次接近底线......社会发展面临的恐怕已经不是寻常意义上的挑战,而是在复杂的舆论生态中随时有可能失控的危机。难道,这不应该引起全社会的足够警觉吗?

当然,"微时代"的到来,也为社会管理者倾听民意、完善管理方式提供了全新的、有效的渠道。近年来,以网络为阵地发生的舆论监督行为对反腐工作的推动就是最好的证明。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双刃剑,"网意"固然重要,但"网意"决不能简单地与"民意"画上等号,尤其是在当前舆论网络如此复杂的环境下,对转型期的社会矛盾和集体焦虑是放任自流还是积极引导,将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

不久前,网络空间"七条底线"引发全社会关注。法律法规底线、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公民合法权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道德风尚底线、信息真实性底线,这些应当、也必须成为每个网民、每个公民都恪守的观念,因为,当我们认识到网络舆论对现实世界的解构能力之后,我们会发现,这七条底线绝不仅仅是化解戾气、释放正能量的必须,更是守护社会和谐稳定、维护祖国安全的必须。

当然,只有网民的自觉是远远不够的。社会管理的升级、法治思维的营建、主流媒体引导能力的加强、社会文化发展的跟进都至关重要。加快形成全民族共同的价值观,提高全社会的信任度,是增强公民心理安全感的重要金沙js9线路中心措。而只有全社会的心理安全感得以提升,"微时代"的舆论生态才能更加有序健康地发展。

近期网络偏激情绪案例

(一)

今年8月,一则关于"上海金山区副区长、公安分局局长马某贪污受贿20多亿、拥有60多处房产、包养10名情妇,并杀害企业家黄某"的信息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警方确定其为谣言,并于820将造谣者傅学胜刑事拘留。傅学胜还参与了年初的"中石化女处长非洲牛郎门"事件,上海警方指出,他造谣的目的除了报复和制造社会轰动效应外,还有个人的经济利益。

(二)

820晚,有网友在新浪微博发布信息称,甘肃省临夏县某中学张姓老师以"拿毕业证"为由,要求全班女生亲他一下或者被他亲一下,并发布了六张较为清晰的照片。该条微博当日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关注。21日,涉事张姓教师被停职处理,而发布该微博的网友将微博删除,原因不明。经校方调查,当日事件是"处于大家自愿的正常情感表达",不存在"以毕业证书要挟女生亲吻"的情况,同学们表示,在网上发布谣言、歪曲信息的人,应该公开道歉。

(三)

近日,网络推手"立二拆四"和"秦火火"因涉嫌寻衅滋事罪和非法经营罪被北京警方刑事拘留。20069月,"立二拆四"成立北京尔玛互动营销策划有限公司,制造了"天仙妹妹"、"别针换别墅"、"封杀王老吉"等网络事件。"秦火火"曾是尔玛公司员工,曾编造散播"动车事故天价赔偿"、"雷锋奢侈生活情节"、"郭美美炫富"、"张海迪外国国籍"等网络事件。一些网络推手无中生有编造故事,恶意造谣、中伤的行为涉嫌违法犯罪,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