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更同意下面哪些说法呢?
A“我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B“有些事情我不擅长,但没关系,还有很多事我都可以做好。”
A“没有爱,我活不下去。”
B“真爱很可贵,但是很难得。”
A“任何问题,我都要找到答案。”
B“尽人事,听天命。”
······
如果你时常产生A类想法,那么你更可能悲观、情绪低落、甚至抑郁,接着往下看会告诉你如何调整这种思维!
01悲观主义vs乐观主义
当遇到同样的厄运/失败时,悲观者和乐观者的想法有什么不同特点?
悲观的人
永久的:这件事会持续很久,我这辈子都完蛋了!
内在的:我很愚蠢,都是我的错。
普遍的:他不愿意帮助我,我是一个令人讨厌的人。
乐观的人
暂时的:现在的失败是暂时性的,我只是最近有些累了!
外在的:每个失败都有他的原因,不是我的错,可能是环境、运气或其他人为原因的后果。
特定的:他不愿意帮助我,他讨厌我。
02 乐观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1)改善健康状况
乐观者比悲观者较少地受到传染病的感染。
如果我们是乐观的,那么我们的免疫系统的功能就会比较好。
证据显示乐观的人比悲观的人活得长。
(2)摆脱抑郁症
悲观的解释风格是抑郁的核心,研究显示,如果用乐观的思维认知世界,就不太容易抑郁。
(3)提高成就
成功的解释风格理论认为:能力、动机、乐观这三者决定了成败。
03 悲观可以改变?乐观可以习得?
可以!!!
悲观者可以学习成为乐观者,并且不是通过无聊的、重复式的“每件事都会越来越好”的咒语,而是通过学习一种新的认知方式(在失败的情境中改变具有破坏性的想法)。
ABCDE技术
不好的事(Adversity):客观地记录下真实事件,如:我每天努力准备一场重要的考试,但是成绩不理想。
想法(Belief):记录你对不好的事的解释,如:我考得真烂,绝对是全班最差的。我真是笨死了。
后果(Consequence):记录你的感觉和行为,如:我感到颓丧和无助,为我不自量力的想法感到羞耻和丢脸,我决定放弃了,不读书了。
反驳(Disputation):检查自己的反射性想法是否正确,跟它争辩。
如:我太小题大做了,我的分数不高,但也不是太差,坐我旁边的同学考得比我更低。我没有达到理想的标准并不是因为我笨,是因为考试内容太难了,和我熟悉的部分不一致。
激发(Energization):自己成功应对悲观想法后所获得的激发。
如:我依然是一个很好的人,我会继续坚持下去,不会让这次小失败成为我的绊脚石。
注意事项!!!
在使用上述技术时,有一个基本原则:先问。问问自己:失败的代价是什么?
如果失败的代价很高,那么就不应该乐观(如喝酒后决定要不要开车、婚姻不如意时要不要搞外遇,都不应该乐观,因为代价可能是生命、离婚等)。
本文引导大家成为一个更乐观的人,但并非指悲观就是完全不好的。悲观有时更有助于我们认清现实,所以要在“乐观的远见和小心谨慎的现实精神之间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