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三大:促进国共合作,建立革命战线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 ★ 广州
会议背景
上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诞生后,经过一年多的工人运动实践,逐渐意识到要对付强大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单靠一个阶级的孤军奋战是难以完成的,必须把握历史的契机,联合国民党等革命党派,结成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以反对共同的敌人。此时,从历次残酷失败中醒悟过来的孙中山,在共产党人真诚的帮助和支持下,决心改组国民党,也作出了"以俄为师""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明智抉择。中国共产党在大力开展工人运动中,深感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要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召开情况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东山恤孤院31号(现恤孤院路3号)召开。
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陈潭秋、恽代英、瞿秋白、张国焘、李立三、项英等来自全国各地及莫斯科的代表30余人出席大会,他们代表了全国420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参加了会议。
陈独秀主持会议并代表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做报告。
会议内容
大会的主要议题是讨论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问题。陈独秀主持大会,并代表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作工作报告,总结中共二大以来的工作情况,特别是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经验教训,着重阐明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的必要性。
大会讨论中就如何与国民党合作问题发生了激烈争论,最终接受共产国际关于共产党同国民党合作的指示,决定采取党内合作的形式同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同时规定了保持党在政治上的独立性的一些原则。
党的三大,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策略原则和共产国际的指示,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充分发扬民主,在分析中国社会矛盾和明确中国革命性质的基础上,正确解决了建党初期党内在国共合作问题上存在的重大分歧,统一了全党的认识,正式确定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与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的策略方针,使党能够团结一切可能联合的力量,共同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但是,中共三大也有其不足之处。大会对于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农民问题和军队问题没有给以应有的重视。
会议意义
党的三大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孙中山先生对国民党进行了改组,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召开了国共合作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全国掀起了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群众运动,共产党活动的政治舞台迅速扩大,加速了中国革命的步伐,促进了中国革命的高涨。
同时,中共三大也为国共合作的建立和大革命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理论上和策略上的重要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