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教研室和实训教研室联合开展“金课”学习教研活动

作者:人文科学学院发布时间:2019-10-21浏览次数:0

10月18日上午,中文教研室和实训教研室全体教师在B605联合开展以学习"金课"为主题的教研活动,活动由姜平主任主持讲解。

首先,大家认真学习了"什么是金课"的辅导材料。姜平主任指出,"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是判断"金课"的标准。对于"金课"来说,问题的设计非常重要,要有深度思考,高阶的问题包含很多细节问题,特别是"挑战度",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也就更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姜平主任认为,吴岩司长提出了建设五大"金课"目标,包括线下"金课"、线上"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金课"和社会实践"金课",如何把五大"金课"和我们的课程结合起来,需要进一步思考。例如虚拟仿真"金课",可能适合于工科;而对于小学教育专业来说,目前小教所开展的片段教学只是模拟,还算不上虚拟仿真。

其次,大家重点讨论了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关于2019级新生(特别是小教综合文科教育)语文摸底情况。温永选老师提议,对2019级新生语文摸底应该着重于古代文学基础和写作,即考核学生古诗词背诵情况、写一篇自己认为最好的作文。其中应该着重统计新生作文中错别字占多少比例、错句占多少比例。错别字部分可以和书法结合起来、错句部分可以和汉语基础结合起来,甚至可以作为省级课题进行申报。大家对这个提议很感兴趣,接下来就准备实施。

第二,关于教学督导反馈的课堂学习氛围问题。这里就涉及到师生互动,即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卓洪艳老师指出,从上学期听课情况来看,理科学生的课堂学习氛围整体上要好于文科学生。理科学生如果在某个环节上卡壳,往往就会影响下个环节的学习,而文科学生刚好相反。温永选老师认为,关于"金课"的标准,"含金量"应该是指向内容,课堂学习氛围可能是"末"的问题,而不是"本"的问题。

第三,关于"金课"标准的设计思路。姜平主任认为,温永选老师拟定的这个设计思路非常好,就是有些观点不太赞同,比如"个人见解独到性、深刻性",因为涉及到评价的标准,教学设计应该在解决复杂问题上下功夫。温永选老师随即指出,"金课"的评选要有不一样的体系,要有真正的"含金量"。"金课"是"含金量"很高的课,同时也应该是每节"含金量"很高的课。"金课"的评选标准不一样,文理科也不一样。"金课"的目标要体现高阶性,文科往往体现得不是很清楚,它需要理性批判的思维。

第四,关于吴岩司长的"建设中国金课"讲座。姜平主任指出,要思考"课程",这是最重要的。吴岩司长提出"课程是教育最微观的问题,但解决的是教育最根本的问题""课程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最后一公里'",这些问题都具有启发性。大家在讨论中逐渐明确,课堂上其实就只做三件事情:学生讨论、动手实践和学生表达,这样学生就不仅仅只获得了技能,而且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能力。

本次教研活动使大家明确了什么是"金课"以及如何建设"金课"。接下来全体教师将按照系部的要求,完成1课时的"金课"教学设计,以实际行动推动系部的"金课"建设。